分类
发现
听书
课程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听书
课程
榜单
标签
收录
注册
登录
新中国经贸投资开放与变革发展70年
文档评分:
4.0 (
0 个有效评分
)
文档语言:
中文
章节数量:
300
阅读人次:
0
收藏数量:
0
整理分享:
管理员
阅读
收藏
扫码
阅读
收藏
扫码
文档标签
经贸
新中国
投资
开放
变革
文档概述
新中国经贸投资开放与变革发展70年
书籍目录
书籍评论 (
0
)
封面
作者简介
第一章 中国经贸投资开放与变革发展70年历程回顾(1949—2018年)
一、计划集中阶段(1949—1977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改革节点梳理
1.宏观经济政策
2.对外贸易政策
3.引进外资政策
(二)改革阶段性特点
1.坚持独立自主、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统一管理体制
2.实行封闭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
(三)改革成果
1.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3.对外贸易伙伴不断增多
4.内地与港澳的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密切,多边经贸关系得到拓展
5.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四)改革的制约因素
1.对外贸易的制约因素
2.利用外资的制约因素
二、起步发展阶段(1978—1991年):贸易换外汇
(一)改革节点梳理
1.宏观经济政策
2.引进外资政策
3.对外投资政策
(二)改革阶段性特点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2.出口贸易量扩张迅速
3.利用外资处于起步阶段
4.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
5.金融“走出去”局部试点
(三)改革成果
1.改革开放开局良好
2.“贸易换外汇”战略成效显著
(四)改革的制约因素
1.利用外资的制约因素
2.对外投资的制约因素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0年):市场换技术
(一)改革节点梳理
1.宏观经济政策
2.引进外资政策
3.对外投资政策
(二)改革阶段性特点
1.国家开放政策的重大转变和调整成为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动因
2.出口贸易从“以量取胜”转为突出“以质取胜”
3.吸引外资集约化发展方向渐显
4.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初步发展
5.金融领域开始走向国际化
(三)改革成果
1.经贸投资快速发展
2.“市场换技术”成果显著
(四)改革的制约因素
1.制度层面
2.国家层面
3.企业层面
四、稳步发展阶段(2001—2012年):“引进来”和“走出去”
(一)改革节点梳理
1.宏观经济政策
2.引进外资政策
3.对外投资政策
(二)改革阶段性特点
1.加入WTO使中国经济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3.引进外资规模巨大且平稳发展
4.中国企业“走出去”水平明显提高
5.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三)改革成果
1.经贸投资高速发展
2.“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展
(四)改革的制约因素
1.国家管理体制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
2.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走出去”
3.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本身问题重重
4.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五、走向开放与融合(2013—2018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一)改革节点梳理
1.宏观经济政策
2.经贸投资政策
(二)改革阶段性特点
1.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
2.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
3.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
4.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
(三)改革成果
1.经济实力更加雄厚
2.“开放与融合”不断加强
3.“一带一路”建设成就斐然
(四)改革的制约因素
1.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降低了社会的活力
2.资源能源日益短缺,要素成本趋于上升
3.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对经济发展构成制约
4.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5.历史包袱较重,拖累了经济的创新发展
6.体制障碍尚未消除,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7.难以避免的后发劣势,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拦路虎”
第二章 兼收并蓄的中国特色经贸投资理论与实践
一、主流国际经贸理论概述
(一)西方主流经贸理论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1.国际分工理论
2.国际价值理论
3.世界市场理论
4.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对外贸易政策
7.对外开放理论
8.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
1.研究体系
2.研究侧重
3.研究方法
4.理论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主流国际经贸理论的借鉴、吸收和本土化
(一)中国对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借鉴
1.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
2.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3.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外贸战略选择的启示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比较优势理论主要观点及在中国的实践
2.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局限性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1.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结构分析
2.中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四)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1.毛泽东关于对外贸易的思想
2.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理论
3.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
三、在实践中创新中国特色经贸投资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经贸理论的必要性
1.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中的重大问题
2.影响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当前国际经贸规则变革的基本态势及其影响
1.区域经贸规则先行日益明显,使针对新兴国家的壁垒重新增多
2.区域经贸规则的高标准化,使新兴国家的实际利益受损
3.规则重塑向金融领域偏移,使新兴国家金融发展劣势进一步突出
4.规则重塑向非传统领域不断拓展,使新兴国家国内压力倍增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经贸理论体系的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经贸的产生与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职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经贸政策与措施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构成与利益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与维护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金融体制的确立与运行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运行机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际经贸法规和国际经贸组织的关系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双向传递机制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参与全球经贸问题的治理
(五)“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经贸规则创新
1.“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重要性
2.以“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难点与重点
3.以“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变革的对策
第三章 中国经贸投资变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变迁
(一)1949—1954年:新中国成立过渡期
(二)1954—1956年:建立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
(三)1956—1959年:尝试央地分权
(四)1960—1965年:重归中央集权
(五)1966—1975年:失落的十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管理体制变迁
(一)1982—1988年:向国有企业简政放权
1.1982年:精简,精简,再精简
2.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3.小结: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二)1993—1998年: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1993年: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管理架构
2.1998年:打破条块分割,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3.小结: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职能
(三)2003—2008年: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1.2003年:政府职能的有进有退
2.2008年:大部制改革
3.小结: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四)2013—2018年:治理能力现代化
1.2013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2018年:以功能导向优化政府职能
3.小结: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三、贸易管理体制从内外分治到内外合一
(一)内外贸易管理体制分治
1.分而治之的历史选择
2.“奖入限出”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3.以分治做大增量,明晰改革方向
(二)内外贸易管理体制合一
1.整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整合解决了多头管理的弊端
3.整合不是“1+1=2”
四、投资管理体制从审批制转为负面清单管理
(一)严格的事前审批制
(二)正面清单管理
(三)负面清单管理
五、从经贸投资独立发展到经贸投融资一体化战略
(一)对外贸易引领经贸投资
(二)外贸外资互相促进、并重发展
1.对外贸易体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2.产业政策推动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3.对外直接投资蹒跚起步
(三)一手抓“引进来”,一手抓“走出去”
(四)构建产投融齐驱并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章 中国经贸投资开放与国际合作
一、游离规则
二、适应规则
(一)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1.主要内容
2.主要成果
(二)国际合作的特点
1.调整自身,适应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
2.坚持以我为主,渐进式开放和改革
3.推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
三、接受规则
(一)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1.主要内容
2.主要成果
(二)国际合作的特点
1.主动接受国际规则,赢得国际社会肯定
2.主动调适作用显现,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3.采取积极主动姿态,开始参与对外援助
四、融入规则
(一)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1.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积极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3.加入G20
4.成立上合组织
5.中美双边经贸关系
6.中欧双边经贸关系
(二)国际合作的特点
1.国际合作多元化、一体化
2.国内经贸投资改革取得突破
3.改革开放影响力向全世界拓展
4.南南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5.系统化援外体系基本形成
6.中国从全球治理的外围走向世界中心
五、改进规则
(一)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1.新开发银行的主要建设者
2.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建者
3.发起“一带一路”倡议
4.援外工作全面升级
(二)国际合作的特点
1.顺应“天时、地利、人和”
2.谋求国际竞争主动权
3.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引领“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诉求
5.推动重塑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
第五章 中国经贸投资70年发展经验总结
一、中国经贸投资70年发展的主要成果
(一)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体制的尝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和突破
(二)从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三)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追随者变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改革者和建设者
二、中国经贸投资70年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改革和发展进程的渐进性
1.理论和政策层面的渐进发展
2.具体实践层面的渐次推进
(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高效性
(三)发展速度与效益的不一致性
(四)发展结构的不断优化与不协调性并存
(五)“引进来”与“走出去”具有不平衡性
三、中国经贸投资70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坚定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1.大胆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2.立足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
4.坚持经济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相互促进
(二)主动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发展需要
1.转变政府职能为生产力松绑
2.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经济管理边界
3.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宏观调控效果
4.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顶层制度设计彰显效率优势
1.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勇于创新,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
2.努力改善经贸投资的总体环境
3.从坚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到主动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
4.坚持政策导向性,利用外资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服务
5.转变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市场换技术成就中国式赶超奇迹
1.市场换技术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2.市场换技术政策促进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3.市场换技术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做出贡献
(五)多层次国际合作传播中国理念
1.中国对外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格局与方式
2.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的理念
3.中国理念的积极作用和实践效果
4.中国理念对世界的历史意义
四、展望中国经贸投资发展的下一个十年
(一)“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形势分析
(二)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三)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创造”
(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全面开放
结语 进一步深化经贸投资开放与变革发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70年中国的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一)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兴旺,新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二)从计划集中到市场融合,新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三)从封锁孤立到包容创新,新中国成为全球治理重要参与者
三、改革开放铸就70年经贸投资辉煌成就
四、坚持改革开放,应对百年变局,谱写复兴篇章
参考文献
相关书籍
陕西省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指标实例选编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调控研究
基于PC-SERCOS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关键技术
互联网+智能制造 驱动制造业变革的新引擎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
风险投资中的人力资本价值
长期价值投资:如何稳健地积累财富
量化投资与FOF基金入门(大数据金融丛书)
证券投资学教程(第2版)
证券投资基本操作实训
谋局: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与突围
认知变现:一个投资者28年的观察和思考
相关内容
1952年3月8日: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接受检阅
1959年4月5日:新中国体育第一个世界冠军
1979年3月12日: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植树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分钟沙画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
民主协商 为新中国成立奠基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四川自贸区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党史频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中国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的--党史频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党史频道--人民网
《莫斯科的绅士》
×
分享,让知识传承更久远
×
《新中国经贸投资开放与变革发展70年》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