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备注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 书签 我的书签
  • 添加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移除书签

参考文献

浏览 1 扫码
  • 小字体
  • 中字体
  • 大字体
2022-01-25 05:11:44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 书签
  •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 版权信息
  • 再版前言
  • 序言一 顾淑林
  • 序言二 秦海
  • 绪言
    • Ⅰ 理解“自主创新”
    • Ⅱ “走向自主创新”的历程
    • Ⅲ 有关自主创新的理论主题
    • Ⅳ 致谢
  • 第一篇 走向自主创新: 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
    • 导言
    • 第一章 中国汽车工业陷入合资模式的轨迹
      • 1.1 前30年: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开发
      • 1.2 后20年:为什么合资之路不可逆转?
      • 1.3 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市场裂变
    • 第二章 “以市场换技术”的陷阱: 为什么合资不导致技术扩散和能力成长?
      • 2.1 产品开发是汽车工业技术结构的首要环节
      • 2.2 昂贵的产品开发能力是后进者所面临的主要瓶颈
      • 2.3 产品开发是获得知识产权的核心环节
      • 2.4 不发展自主产品开发能力的代价是什么?
    • 第三章 中国汽车工业进行自主产品开发的案例
      • 3.1 哈飞之路
      • 3.2 吉利造车
      • 3.3 “黑马”奇瑞
    • 第四章 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关键变量: 自主产品开发
      • 4.1 模仿和技术学习的关系
      • 4.2 使引进的技术产生扩散效应的关键变量
      • 4.3 自主开发对于工业竞争力的意义
      • 4.4 本土技术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自主开发企业的成长
    •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演化: 从战略失误到编造神话
      • 5.1 汽车产业政策为什么失败?
      • 5.2 编造神话的动机是推卸责任
      • 5.3 发展自主开发能力的主要障碍是缺乏
    • 第六章 结论: 加强自主开发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唯一出路
      • 6.1 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 6.2 中国汽车工业实现自主开发只能靠“两条腿走路”
      • 6.3 果断地转变国家政策的原则和重点,动员所有的政策手段支持自主开发
      • 6.4 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汽车工业是能够成长起来的
  • 第二篇 技术依赖和自主开发的不同命运: 从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的自主创新看技术变革下的两条道路[1
    • 导言
    • 第一章 面对技术变化的无奈: 威孚从引进技术走向自残的合资道路
      • 1.1 柴油机燃油系统的一次重大技术变化
      • 1.2 技术变化对中国油泵油嘴工业的挑战
      • 1.3 威孚:从引进技术走向合资
    • 第二章 面对技术变化的奋起: 无油所在孤立无助中走向自主开发
      • 2.1 无油所:生于计划体制,长于改革开放
      • 2.2 涉足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 2.3 把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开发到底的英雄气概
      • 2.4 向产业化冲刺
    • 第三章
      • 3.1 没有自主开发的技术引进只能导致技术依赖
      • 3.2 依赖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 3.3 跨国公司的步步紧逼与中国的产业危机
      • 3.4 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组织体系
      • 3.5 结语:不自主就灭亡
  • 第三篇 在历史的沉重中起飞: 我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导言
    • 第一章 一个有关中国发展的大道理: 能力是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和国家竞争优势之源
      • 1.1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质
      • 1.2 技术能力的性质
      • 1.3 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 第二章 从大道理看中国在发展大飞机工业上的历史教训
      • 2.1 第一个教训:运-10下马丢掉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开发平台
      • 2.2 第二个教训:分歧的根本点是依赖外国设计还是自主设计
      • 2.3 第三个教训:失败的根源是组织和体制
    • 第三章 不是结论的结论: 发展大飞机战略决策的原则应该是什么?
      • 3.1 国家要首先明确大飞机项目的战略目标
      • 3.2 充分认识到技术能力的宝贵性,在培育大飞机的技术能力上要意志坚定,长期不懈
      • 3.3 坚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夺取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 3.4 大飞机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突破现有体制的局限性
    • 结语
  • 第四篇 走出中国的主导技术轨道: 关于中国自主电信标准的报告[1]
    • 导言
    • 第一章 论为什么必须让TD-SCDMA单独组网
      • 1.1 在应用中改进是技术进步的基本规律
      • 1.2 技术竞争关系到国家利益
      • 1.3 是否将TD-SCDMA付诸应用是一个政治性的原则问题
    • 第二章 SCDMA的技术火种是怎样燃烧起来的?
      • 2.1 星火之源:信威公司、SCDMA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
      • 2.2 “大灵通”的崛起之路:技术的火种在市场点燃
      • 2.3 在市场点燃的技术之火一定会越烧越旺
      • 2.4 走出中国主导技术轨道(标准)的战略意义
    • 第三章 结论: 以政治决断让中国的技术标准获得应用机会
      • 3.1 中国的市场必须为中国的技术进步服务
      • 3.2 中国的标准战略要从支持TD-SCDMA和SCDMA做起
      • 3.3 政治决断要求在政治层面上做出决策
  • 第五篇 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 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
    • 导言
    • 第一章 本土创新和中国VCD工业的崛起
      • 1.2 VCD的技术机会
      • 1.3 创新的成功
      • 1.4 创新者的失败
      • 1.5 从VCD工业看本土创新的意义
    • 第二章 中国VCD工业竞争优势的起源
      • 2.1 进入VCD工业领域的技术路径和能力成长
      • 2.2 失败的陷阱
      • 2.3 竞争优势的源泉
    • 第三章 向DVD工业过渡的动力
      • 3.1 从建构创新到系统集成
      • 3.2 成就与制约:中国VCD/DVD工业的历史地位
    • 第四章 结论: 中国的工业发展需要面向新世纪的技术政策
    • 结语: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意义
    • 参考文献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展开/收起文章目录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书签列表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