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备注

观念史研究 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金观涛 & 刘青峰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 书签 我的书签
  • 添加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移除书签

2.6 儒学式公共空间和学习机制

浏览 2 扫码
  • 小字体
  • 中字体
  • 大字体
2022-02-20 13:16:23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 书签
  •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 书名页
  • 版权页
  • 目录
  • 图表目录
  • 致谢
  • 序
  • 导论:为什么从思想史转向观念史?
  • 一 破碎的万花筒:中国当代思想之谜
  • 二 观念是什么?
  • 三 关键词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 四 实证研究的发现:当代观念形成的三阶段
  • 五 以“权利”、“个人”为例看三阶段说
  • 六 语言学的证据:新名词现象
  • 七 观念的整合:“科学”和“真理”
  • 八 社会行动:“共和”、“民主”和“革命”
  • 九 为新文化运动重新定位
  • 十 关于本书
  • 上篇:理论探索
  • 一 “天理”、“公理”和“真理”——中国文化合理性论证以及正当性标准的思想史研究
  • 1.1 中文里指称合理性词汇的变化
  • 1.2 “理”:从条理、道理到形而上之理
  • 1.3 “天理”及中国文化的常识理性
  • 1.4 洋务运动时期对公共之理的漠视
  • 1.5 “公理”的勃兴、意义类型及其不稳定性
  • 1.6 “真理”的意义:现代常识对“理”的选择
  • 1.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中国当代正当性论证的结构
  • 二 试论儒学式公共空间——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思想史研究
  • 2.1 公共空间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共意识
  • 2.3 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之构想
  • 2.4 绅士公共空间与“公理”、“国民”和“社会”等新术语
  • 2.5 从新政、立宪到共和
  • 2.6 儒学式公共空间和学习机制
  • 2.7 对西方现代思想的重构:中国当代政治思想和社会形态
  • 2.8 结论: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分期的再思考
  • 中篇:观念变迁和术语
  • 三 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起源和演变
  • 3.1 从严复对“权利”的翻译讲起
  • 3.2 不等同于道德的正当性的起源
  • 3.3 国际法与西方权利观念的传入
  • 3.4 十九世纪“权”、“权利”和“利权”的使用
  • 3.5 第一次人权和主权关系的争论
  • 3.6 “权利”用于表达自主性为正当的前提:社会组织蓝图的改变
  • 3.7 个人观念、公共空间和建立民族国家
  • 3.8 二十世纪初中国权利观念与西方的差别
  • 3.9 权利道德化的后果:从自由主义到社会主义
  • 3.10 中国当代权利观念的形成及其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意义
  • 四 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
  • 4.1 中文“个人”一词的意义及个人观念的产生
  • 4.2 指涉社会组织基本单元的词汇:“公民”、“君子”和“个人”
  • 4.3 现代社会组织蓝图和自我代表的个人
  • 4.4 西方个人观念引进中国
  • 4.5 1915年前中国的个人观念
  • 4.6 对西方现代性之重构:常识个人观念
  • 4.7 当代中国的个人观:意识形态化的个人或建构关系的个人
  • 4.8 小结
  • 五 从“群”到“社会”、“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公共领域变迁的思想史研究
  • 5.1 从人们用什么来指涉“社会”谈起
  • 5.2 “社会”和“公共空间”
  • 5.3 “群”与今文经学
  • 5.4 “社会”取代“群”原因之一:社会组织蓝图的变化
  • 5.5 “社会”取代“群”原因之二:绅士公共空间的兴起
  • 5.6 公共空间存在的思想文化条件
  • 5.7 “社会主义”的勃兴
  • 5.8 社会主义的悖论:反社会的社会运动
  • 六 从“天下”、“万国”到“世界”——兼谈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
  • 6.1 判断传统天下观解体时间的困难
  • 6.2 家国同构和华夏中心主义
  • 6.3 经世致用和与国际接轨:万国观的出现
  • 6.4 甲午战败:万国观的去中心化
  • 6.5 二十世纪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和民族主义:“世界”取代“天下”、“万国”
  • 6.6 简短的讨论
  • 七 从“共和”到“民主”——中国对西方现代政治观念的选择性吸收和重构
  • 7.1 中国当代民主观形成的新视野
  • 7.2 十九世纪西方民主观念的传入以及“民主”一词的四种意义
  • 7.3 二十世纪初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共和主义的引进
  • 7.4 共和政治失败和新文化运动狂飙
  • 7.5 “民主”意义的变化:从“人民统治”到“民主专政”
  • 八 从“富强”、“经世”到“经济”——社会组织原则变化的思想史研究
  • 8.1 “经济”一词所包含的历史悖论
  • 8.2 生计与“经济学”
  • 8.3 在经济决定论的背后:对现代社会组织原则的批判
  • 8.4 从“富强”、“经世”到“经济”
  • 8.5 “民生主义”和“经济学”
  • 8.6 绅士公共空间和“生计学”
  • 8.7 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组织蓝图的巨变
  • 8.8 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前提之一:共和尝试失败和对民主的再定义
  • 8.9 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前提之二:社会生计困境和工读互助团的失败
  • 8.10 剩余价值论、列宁主义和唯生产力论
  • 九 从“格物致知”到“科学”、“生产力”——知识体系和文化关系的思想史研究
  • 9.1 意识形态更替的语言学痕迹
  • 9.2 格致的功能:穷理和经世
  • 9.3 “格致”的狭义化:从“格物穷理”到“制造”
  • 9.4 甲午后“格致”的新义及“科学”的呈现
  • 9.5 “科学”取代“格致”
  • 9.6 现代常识的形成
  • 9.7 现代常识对儒家伦理的颠覆
  • 9.8 现代知识体系对新道德意识形态的建构
  • 9.9 类理学的意识形态建构模式
  • 十 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
  • 10.1 革命观念的历史结构
  • 10.2 为何用“革命”译revolution
  • 10.3 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和西方革命观念的差异
  • 10.4 改革的失败和革命的兴起
  • 10.5 中国当代革命观的形成
  • 10.6 暴力的正当化和斗争哲学
  • 10.7 革命和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 下篇:方法论
  • 十一 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重大事件与观念变迁互动之研究
  • 11.1 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讲起
  • 11.2 什么是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
  • 11.3 事件在观念系统转化中的定位
  • 11.4 重大历史事件与观念的互动
  • 11.5 互动关系网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 十二 “科举”和“科学”——重大社会事件和观念转化的案例研究
  • 12.1 从一项统计发现讲起
  • 12.2 “科学”取代“格致”
  • 12.3 “学堂”与经世致用
  • 12.4 再谈废科举的原因
  • 十三 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 13.1 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
  • 13.2 客观性与真实性
  • 13.3 阐明事件背后的观念是呈现历史真相的前提
  • 13.4 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真实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 13.5 从亨佩尔覆盖定律讲起:历史展开的模式和历史记忆
  • 13.6 观念史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 13.7 寻找观念与事件之间的互动链
  • 13.8 “客观性”的新理解:超越不同的互动链
  • 13.9 与年鉴学派、后现代史学对话
  • 附录一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文献目录
  • 附录二 百个现代政治术语词意汇编
  • 六 民族国家
  • 附录三 有关统计分析的讨论
  • 附录四 导论及各篇文章的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 参考书目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展开/收起文章目录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观念史研究 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金观涛 & 刘青峰》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书签列表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