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备注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 书签 我的书签
  • 添加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移除书签

第三章 传习录中

浏览 1 扫码
  • 小字体
  • 中字体
  • 大字体
2022-01-24 21:19:22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 书签
  •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 自序
  • 传习录序
    • 读书不能知行合一,就是玩物丧志
  • 第二章 传习录上
    • 如果一个人说他打通了儒道释,那就是说他儒道释都没入门
    • 《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
    •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里都明白
    • 凡事能“走心”,自然左右逢源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 “精”的目的在于“一”,“博”的目的在于“约”
    • 知行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 从困知勉行,走向学知利行,最后走向生知安行
    • 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 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 “博学于文”不是只读书,而是读世间一切事
    • 人只有一个心,心中要么是天理,要么是人欲
    • 韩愈与中国的道统
    • 为往圣继绝学,最忌讳添加“自己的观点”
    • 《春秋》不写罪行过程,就没人跟着学坏
    •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明的样板
    • 学习第一是立志,事业第一也是立志
    • 要学习,先改掉阻碍进步的坏毛病
    • 知行合一,学无止境
    • 下学而上达,应在“下学”上下功夫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 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存天理、去人欲
    • 心学就是“学习学”
    • 读书要先确定自己的“本体书”
    • “明明德”就是“致良知”
    • 儒家方法论,是时时刻刻都在复盘
    • 儒家之学,就是人情事变
    • 我心光明,万理灿然
    • 要拿挑别人毛病的习惯来对付自己
    • 集义,是养浩然之气的心法
    • 凡事开头错了,往后你怎么也对不了
    • 情绪和初心
    • 随时要自省,永远不自责
    • 养浩然之气,就要从“夜气”开始养
    • 居仁行义,就是心在腔子里
    • 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胜过别人
    • 占卜之事,君子不信
    • 儒家的中道,是变化的、动态的“中”
    • 学者当务为急
    • 始终服务于终极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
    • 道的表里精粗,远近旁类
    • 小人怕缺钱,君子怕缺德
    • 正确运用才智
    • 别哀叹世风日下,存养自己的风不要向下
    • 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所当想和所当行
    • 大宇宙、中宇宙、小宇宙,感而遂通
    • 求之于心、坚定其志、充盈其气、如有神助
    • 知不足,路才会走得更长
    • 中庸没人能做到,只能无限趋近
    • 颜子没而圣学亡
    • 在心上存养,学问自己就会来
    • 集义、积德、养气、修身,四者是一件事
    • “理”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
    • “口耳之学”和“义袭而取”都是治学修身的大忌
    • 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
    • 墨家之“爱”与儒家之“爱”
    • 持志如心痛
    • 理学和心学,本质没有区别,只是角度的不同
    • 减一分人欲,就是增一分天理
    • 万事只凭诚意,不起私意
    • 志有定向,一条路走下去
    • 要做“达人”,不要做“闻人”
    • 只问精纯,不问斤两
    • 下愚不是智商低,而是不学习
    • 学习,不但要用心,还要践行
    • 一以贯之的一,就是忠恕之道
    • 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
    • 学习先立志,然后只问耕耘不求回报
    • 居敬、穷理、尽性
    • 戒惧和慎独
    • 儒学的根本是行动
    • 有一丝一毫非礼的萌动,就像刀割针刺一样受不了
    • 超越死亡恐惧,就进入了“夭寿不二”的境界
    • 真知就是行动
    • 活在当下,夭寿不二
    • 戒慎恐惧,就是自己教导自己
    • 过分自信是成功人士最大的弱点
    • 学习四书的次序,就是从诚意到诚身的次序
  • 第三章 传习录中
    • 诚意正心,是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
    • 对标圣人
    • 心存敬意,深信不疑,切实笃行
    • 心是一个整体,要向心中求理
    • 走正道,立正命
    • 你的学习,是不是一种玩物丧志
    • 找到自己的拘蔽在哪里
    •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格物、致知、诚意的逻辑次序
    • 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
    • 不温故,则无以知新
    • 圣人对“义理”生而知之
    • 拔本塞源论
    • 不羡慕别人的本事,也不争逞自己的本事
    • 正邪之辩,是人心永恒的主题
    • 读书是和古人对话,交友是和活人对话
    • 无我,则连通天地
    • 人人皆可成圣的道路
    • 功夫就是一刻也不能松劲
    • 学习的目的,在于给自己加分,不在于给别人打分
    • 要在事上琢磨,不要在字眼上纠结
    • 越是刻意要心静,就越是静不下来
    • 养成好习惯,是修身的最高成就
    • 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要省着点用
    • 良知本体,不增不减
    • 天有定理,人有定心,胸有定见,志有定向
    • 读书要还原作者的语境
    • 不要钻牛角尖
    • 不要“将迎意必”
    • 你想得,所以就失去了;只有你没想得,它自己才会来
    • 从陆原静身上看到六大流行“学习病”
    • 在困勉之中,循着良知良能,也是生知安行
    • 苦不苦,想想阳明亡命天涯处;乐不乐,学习颜回箪食瓢饮鼓瑟高歌
    • 学问贵在反求诸己,不是靠学知识、求解答就能得到
    • 良知不滞留于见闻,也不离开见闻
    • 丧尽天良的会议
    • 当做则做,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 不怕被别人欺,怕的是自欺
    • 凡事不能只“动脑筋”,还得靠身体力行
    • 孔门之学是身心之学
    • 王阳明谈《大学》旧本
    • 诚意正心,至诚如神
    • 离开了具体事儿,讲道理就是空谈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我心光明,只凭着大是大非去行
    • 只要不存私心,一切凭良知,做什么都容易
    • 私智与公善
    • 天下人的心,就是我的心
    • 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良知之学,就不算少
    • 论证越精细,离大道越远
    • 因病发药和因药发病
    • 行动的入手处,就是孝悌、洒扫
    • 真正至诚的人,谁也骗不了他
    • 在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上用功,就是尽心知天的开始
    • 蒙以养正,在童蒙时期就养成一身正气
    • 持续自我纠错,就是持续进步
    • 管住孩子之前,要先管住自己
  • 第四章 传习录下
    • 身、心、意、知、物都是一个东西
    • 静不下来,是因为心不正
    • 学问之道无他,不自欺而已
    • 每个人胸中都有个圣人
    • “致知”二字,真是千古圣传之秘
    • 用功时间长了,自然就有勇气
    • 人生即学习,分分秒秒都是学问
    • 不要急于改变别人,要花时间等待他
    • 从“我不该那么做”到“我不该那么想”
    • 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 想太多,都是因为没有去做
    • 只要有志向,千事万事都只是一件事
    • 认识自己的问题,注意改变,就是贤人境界
    • 与人为善是君子最大的德
    • 读书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
    • 圣人也不免被人毁谤
    • 道就是良知
    • 儒家养心,未曾离开事物,只是顺应天道
    • 世间的道理,都特别简单朴实
    •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 世界在我心中,我心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
    • 天理人欲的分界处
    • 吃一堑,长一德
    • 我们心中本来就有天赋准则
    • 大人物一生的事迹,都在他的音乐里
    • 学问之道,善与人同
    • 不给别人添麻烦
    • 思想最高处,只有体会,没有词汇
    • 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 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
    • 四句教
    • 既求物理,也要正事理
    • 能知行合一的人,自然有忠恕之道
    • 心即理也,就是不要把心和理分开
    •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同一件事
    • 看不见、听不着的地方,才是良知的本体
    • 放下自我,就是连通整个宇宙
    • 傲慢与懒惰能毁掉你的一生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展开/收起文章目录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书签列表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