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备注

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 樊健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 书签 我的书签
  • 添加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移除书签

(四)关于有权机关揭示的统计

浏览 1 扫码
  • 小字体
  • 中字体
  • 大字体
2024-04-30 05:53:20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 书签
  •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 封面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基金项目
  • 前言
  • 第一章 欺诈市场理论与交易上因果关系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推定交易上因果关系成立的理由与理论基础
      • (二)欺诈市场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
    • 三、A股市场和新三板采用欺诈市场理论的问题及其分析
      • (一)A股市场应当采用欺诈市场理论
      • (二)新三板不应当适用欺诈市场理论
    • 四、关于价格影响理论的分析与建议
      • (二)价格影响理论对我国审判实践的借鉴
    • 五、机构投资者如何适用交易上因果关系成立的推定
    • 结论
  • 第二章 欺诈市场理论在公司债券虚假陈述侵权诉讼中的适用性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11超日债”虚假陈述侵权责任纠纷案
      • (二)争议焦点
      • (三)本章分析
    • 三、“欺诈市场理论”的适用条件:美国的司法经验
      • (一)公司运营方面的条件
      • (二)证券价格敏感性方面的条件
      • (三)多种条件的综合判断
    • 四、公司债券市场效率性的分析:以“11超日债”虚假陈述案为例
      • (一)公司股票与公司债券的差别:以价格决定因数为例
      • (二)“11超日债”的交易场所
      • (三)“11超日债”的换手率
      • (四)“11超日债”的分析师数量
      • (五)“11超日债”的发行规模与利息
      • (六)“11超日债”的机构投资者数量
      • (七)“11超日债”的信用评级
      • (八)“11超日债”发行人的股价波动与“11超日债”的关系
      • (九)新信息的出现与“11超日债”价格变化
      • (十)综合分析
    • 结论
  • 第三章 事前观点计算证券虚假陈述中的投资者损失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美国Dura案:关于损失认定的事前观点和事后观点
      • (一)美国Dura案的基本事实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
      • (二)科菲教授支持事后观点的主要理由
      • (三)福克斯教授支持事前观点的主要理由
      • (四)支持采用事前观点认定损失的理由
    • 三、《虚假陈述若干规定》事后观点认定损失所存在的问题
      • (一)诱发虚假陈述行为人的道德风险
      • (二)系统风险证明责任分配不合理
      • (三)不符合资本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
    • 四、事前观点:事件分析法的使用
      • (一)通过事件分析法认定损失
      • (二)事前观点如何解决《虚假陈述若干规定》所存在的问题
      • (三)适用事件分析法需注意的问题
    • 结论
  • 第四章 我国证券侵权纠纷示范性判决机制的分析:以方正科技案为例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我国证券侵权纠纷的特点、纠纷解决的目标与现状
      • (二)我国证券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的目标
      • (三)我国证券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
    • 三、我国证券侵权纠纷示范判决机制的特点、目标及其实践
      • (二)示范判决机制的目标
      • (三)示范判决机制的实践
    • 四、我国证券侵权纠纷示范判决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 (二)平行案件中的原告投资者权利未得到有效保护
      • (三)示范案件中的“搭便车”问题
      • (四)完全赔偿投资者的制度保障不足
      • (五)投服中心的角色冲突与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 (六)缺乏尽可能一次性解决纠纷的调解制度
    • 五、我国证券侵权纠纷示范判决机制的完善建议
      • (二)允许平行案件的原告在公告期内加入示范案件
      • (三)律师费等费用作为共益费用由全体获益投资者分摊
      • (四)规定被告履行赔偿责任的保证金
      • (五)投服中心独立性与专业性的强化
      • (六)调解赔付方案的引入
    • 结论
  • 第五章 诱空型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分析:以彩虹精化案为例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诱空型虚假陈述的常见类型与适格被告
      • (二)诱空型虚假陈述中的适格被告
    • 三、诱空型虚假陈述中的因果关系
      • (一)诱空型虚假陈述中的交易上因果关系
      • (二)诱空型虚假陈述中的损失上因果关系
    • 四、诱空型虚假陈述中的损失认定与计算方法
      • (一)损失认定与计算的事前方法
      • (二)损失认定与计算的事后方法
    • 结论
  • 第六章 违规举牌民事责任的分析:以新梅公司案为例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新梅公司案的基本案情与一审法院判决
      • (二)一审法院判决
    • 三、受违规举牌行为侵害的权益和主体
      • (一)知情权
      • (二)反收购利益与控制利益
      • (三)本部分小结
    • 四、违规举牌投资者的民事侵权责任
      • (一)违规举牌投资者不能保有违法利益:向目标公司归入违法所得
      • (二)更正大额持股信息,在更正前和更正后的法定期间内不得再行交易股票
    • 五、证券市场民事裁判的社会示范效应
      • (一)违规举牌行为:刑事责任缺位、行政责任轻微
      • (二)民事裁判的社会示范效应
    • 结论
  • 第七章 虚假陈述揭示日的实证研究与完善建议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关于120起案件的实证研究与分析
      • (二)法院确认揭示日的统计
      • (三)关于信息披露义务人自行揭示的统计
      • (四)关于有权机关揭示的统计
      • (五)关于媒体揭示的统计
    • 三、从实证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
      • (二)司法判断标准的缺失
      • (三)司法裁判的不统一
      • (四)新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
    • 四、虚假陈述被揭示司法判断标准的理论与构建
      • (二)构建以信息投资者为接受对象的判断标准
    • 五、对于我国虚假陈述被揭示司法裁判的完善建议
      • (一)认可专业媒体的揭示
      • (二)对于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或证券分析师等揭示的判断
    • 结论
  • 第八章 计算系统风险的实证研究与完善建议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关于120起案件的说明
      • (二)统计时间
      • (三)案件数量
    • 三、系统风险相关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
      • (二)法院支持(部分支持)被告系统风险抗辩的数量
      • (三)法院计算系统风险对于损失影响的时间段(起止时间)
      • (四)法院计算系统风险的参考依据
      • (五)系统风险对损失的影响程度
      • (六)法院扣除系统风险对损失影响的公式
      • (七)其他一些问题
    • 四、《虚假陈述若干规定》和司法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建议
      • (二)适当减轻被告的举证责任
      • (三)统一扣除系统风险的计算方法
    •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展开/收起文章目录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 樊健》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书签列表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