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备注

新火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 书签 我的书签
  • 添加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移除书签

4.3.5 差点让关锡友崩溃的“漫长”等待

浏览 1 扫码
  • 小字体
  • 中字体
  • 大字体
2022-01-25 01:01:47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 书签
  •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序言
  • 第一章 论产品开发平台
    • 1.2 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 1.3 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
      • 1.3.2 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
      • 1.3.3 产品开发平台的演进
    • 1.4 产品开发平台:产品、技术和能力共同演进的机制
      • 1.4.2 产品开发平台的作用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破解中国核电迷局
    • 2.1 中国核电的第三轮引进路线的教训
    • 2.2 主题一:中国人研发的技术不一定不先进
    • 2.3 主题二:三十年的战略错位
    • 2.4 主题三:被边缘化的“中国创造”
    • 2.5 主题四:中国利益最大化还是部门利益最大化
    • 2.6 结语
    • 下 “华龙一号”的技术渊源
    • 2.7 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2009—2019年)
      • 2.7.2 AP1000踉跄不断
      • 2.7.3 “华龙一号”上马
      • 2.7.4 西屋破产
      • 2.7.5 中国核电技术的宏图和AP1000的末路
    • 2.8 追寻“华龙一号”的历史根源
      • 2.8.1 披荆斩棘的核潜艇反应堆工程
      • 2.8.2 “军转民”历程的磨难
      • 2.8.3 “华龙一号”的技术源头
      • 2.8.4 尾声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
    • 3.1.1 从彩电工业遭遇技术替代危机看中国技术政策的教训
    • 3.1.2 有关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主题
    • 3.2 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 3.2.1 研发TFT-LCD的动力:“目标远大者”败,“鼠目寸光者”胜
      • 3.2.2 一个以日本为温床的全球化工业
      • 3.2.3 TFT-LCD工业的成长动力:能力、远见和投资战略
    • 3.1.3 本报告的内容
    • 3.3 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 3.3.1 在毁灭中重生:向竞争性企业转变
      • 3.3.2 进取性战略的形成:进入TFT-LCD工业领域的动力
      • 3.3.3 北京5代线:获取技术能力的学习平台
      • 3.3.4 骑上“虎背”的扩张:不想灭亡就疯狂!
    • 3.4 “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
      • 3.4.1 “液晶热”: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 3.4.2 保证中国TFT-LCD工业成功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 3.4.3 “液晶热”与政府能力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i5”革命
    • 4.1.1 中国产业升级的任务
    • 4.1.2 “i5”案例说明了什么
    • 4.2 工业背景:创新者前传
      • 4.2.1 数控技术的落后
      • 4.2.2 复苏之路和内部变革力量的生成
    • 4.3 开发数控系统的动力
      • 4.3.1 来自领导人的推动
      • 4.3.2 来自企业外部的力量:组建上海团队
      • 4.3.3 数控技术的演进和后进者的机会
      • 4.3.4 合作开发的苦恼
      • 4.3.5 差点让关锡友崩溃的“漫长”等待
    • 4.4 “i5”的诞生
      • 4.4.1 自主开发数控系统的过程
      • 4.4.2 只能在市场上证明自己
    • 4.5 “i5”的力量
      • 4.5.1 单个机床阶段
      • 4.5.2 智能数控机床阶段
      • 4.5.3 智能、互联的数控机床阶段
      • 4.5.4 数字工厂系统/云平台阶段
      • 4.5.5 制造系统的系统:正在展现的阶段
    • 4.6 讨论和结论:“i5”革命的性质及其理论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
    • 5.2 中国高铁技术政策的演变
      • 5.2.1 高速列车的技术引进
      • 5.2.2 从引进路线到自主创新路线的“突变”
    • 5.3 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及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 5.3.1 分析技术能力基础与技术引进关系的理论视角
      • 5.3.2 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来源
      • 5.3.3 大规模引进与中国工业技术能力之间的互动
      • 5.3.4 两员“女将”的故事
      • 5.3.5 自主技术的重生
    • 5.4 中国铁路激进创新的动力
      • 5.4.1 通向激进创新的道路
      • 5.4.2 大规模建设高铁对于高铁技术进步的影响
    • 5.5 以系统层次的创新引领未来
      • 5.5.1 开发标准动车组背后的动机
      • 5.5.2 高速列车开发企业的独立作用
      • 5.5.3 大系统的创新和系统集成者的作用
    • 5.6 讨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展开/收起文章目录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新火》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书签列表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